2019年8月9日 星期五

貓公部落學習之旅


在炎炎的夏日

安排了一趟很不一樣的花蓮行

這次到豐濱學習阿美族傳統製陶

在知道有這樣推廣與復振的課程

身為台灣人

同時也以做陶維生

就算是一個宅女

要離家繞過半個台灣

只有一個人的旅程

好像也沒有太多的猶豫就決定出發了!


豐濱鄉在當地人稱貓公部落

但似乎跟貓沒有關係

從前阿美族人來到這裡

看到一整片的文殊蘭(Fakong)

就以Fakong來稱呼此地

而當日本人來到這裡時

因為發不出Fakong

就以接近的語音"貓公"來稱

就這樣當地人也稱自己貓公部落


有時候會有ㄧ種自己還年輕的錯覺

怎麼會覺得從花蓮市騎車到豐濱會不遠

一大早上路吹著冷冷的風和無敵海景

唱著老王樂隊的"我還年輕"出發

花了90分鐘後抵達

當然回程亦然

還好台11縣道真的太美

海有好多顏色與層次

路邊還有水牛

意外看見食蟹獴

還有一群放山雞

雖然騎得灰頭土臉

腰痠手麻的

但也算是精彩與意義非凡


在台灣的原民中僅有阿美族有做陶的紀錄

其中只有縱谷的太巴塱部落

與海岸的貓公部落兩地有傳承


課程開始前

阿利客(Alik)工作室的老師與姊姊們

已經幫大家先準備好部份的前置作業

祭祀-->採土-->晾曬-->敲碎-->過篩-->土粉

接著將土粉加水

由學員運用木樁練土

自己用的土自練的概念XD


在部落裡的傳統是由婦女來製陶

經過體驗用木樁練土之後

深深覺得以前人的厲害

這是一個非常需要體力的活

會讓人練到手抖抖的...

雙臂會非常的酸

手掌甚至會起水泡

果然做陶不論以前或是現在

一點都不浪漫XD


我們將練好的土分割裝袋

就可以開始使用捏製了~


從土開始我們就像古代人一樣

開始捏塑之後

更是如此

當然兩天的課程

完全無法做到像部落姊姊們的手法


貓公部落的土性

和我們現在土廠買的現成掏洗好的土完全不同

慢慢摸索才多少有一點手感

部落姊姊僅用一塊土與拍板

慢慢拍打成形

在口緣收口時才會再用泥條加強

成形的過程完全沒有用泥條銜接

慢慢的拍打拍打

既薄、光滑、然後結實


最後因為兩天的時間不夠

大多是用自己做陶的習慣來製作

主要還是捏塑成形

挑戰了阿美族傳統的陶甄

經過兩週的陰乾再由老師代為野燒

雖然失敗的機率是90%

但還是希望不要裂掉啊~~


兩天的課程

阿利客老師和我們分享了許多

部落的故事與生命的經歷

許多讓人深刻的事

雖然一般常認為阿美族是母系社會

阿利客認為

倒不如說男女因為自身的能力而分工合作

沒有誰比較重誰比較輕

每個人都一樣平等

這觀念我很意外

既傳統卻又前衛


當然這次又遇到了一樣傷心的故事

過去因為阿利客的分享

許多人從貓公部落習得了阿美陶

到台灣各地去卻自成一格

雖然以推廣的角度來說越來越多人知道是好的

但是

沒有脈絡

沒有來由

沒有日常生活的累積

真的稱不上原住民文化

最多僅剩下外形而已

就像現在許多的豐年祭一樣

這卻也是台灣目前所謂文創的問題

僅利用傳統文化的故事

來做自身的創作

片面的

斷裂的

這都不會是深刻與長久的

不論是社區或是部落

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被外來的人利用完之後

資源被有能力的人拿走了

留下需要被幫助的當地人

總是一直聽到這樣的故事

覺得難過...


課程結束後

感謝阿利客老師的分享

雖然他不願意我們稱他老師

但這兩天真的收穫豐碩

希望阿美族傳統製陶可以繼續保有原汁原味

採當地的土

運用傳統的製陶方式

拍打成形

野燒完成

雖然在工業時代裡根本不需要如此麻煩

但是卻是扎實的和土地連結一起

在現階段台灣土廠不再採土的時刻

讓沒有土可用的我還再尋找之祭

很是羨慕!


明年若還有這樣的研習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搜尋"阿利客工作室"

可以更認識台灣這一片土地一起生活的人們

不一樣的文化

不一樣的生活

會覺得非常驕傲!


在過去總是聽自己的陶藝老師說

世界陶瓷史就是中國陶瓷史

但在全球化之後

地方即中心

原住民的製陶方式

讓陶瓷史的拼圖

更大更精彩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咖啡店裡的咖啡杯

  朋友的朋友 是陶鍋炒豆的咖啡師 特別訂製了店裡使用的兩款杯子